贵州赤水:趟出农村科学发展新路群众劲唱“致富歌”

网站首页    他山之石    贵州赤水:趟出农村科学发展新路群众劲唱“致富歌”

在服务型党组织创建进程中,贵州省赤水市以民主理村、龙头活村和项目强村为导向,创新载体,狠抓落实,实现了家由群众当、事为群众干、钱让群众赚的目标,赤水农民正以崭新的姿态、更快的节奏,谱写科学发展的新乐章。

  民主理村,家由群众当。健全民主通报机制,坚持“群众关注什么、就公开什么”的原则,将党务、村务公开内容细化为10大项近30个小项,通过建立党务公开栏、意见箱、互联网、新闻媒体、简报信息等形式向党员和群众通报;建立“书记信箱”、“部长信箱”,采取“一事一复”的形式了解民情民意、宣传党委意图。去年各级党组织健全党务公开栏400余个,开展党务公开1300余次;“书记信箱”收到各类信件400余件,全部解决和回复278件,始终做到信有“音”,复有“果”。健全民主议事机制,实行重大事项及时评议、常规事项定期评议,村党支部拟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时间、表决事项方案、会议内容,召集党员、村民代表进行讨论村级重大事务。去年长沙镇组织了200名党员、村民代表召开表决会议9场次,就通村公路、农村低保、计生奖励扶助等大事10余件进行讨论。建立集体经济事务决策管理制度,由村两委对重大村级事务形成初步决策意见,召开由全体党员、村民小组长、村民代表、驻村干部、联系领导参加的听证会进行听证。凡听证会2/3以上人员不同意的事项,村两委要重新研究,做好工作,直到听证会2/3以上人员同意方可施行。

  龙头活村,事为群众干。以择优为导向,干事有能人。全面推行“两推一选”,着重从复员军人、致富带头人、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党员选拔群众满意的村党组织书记;推行村书记和村主任“一肩挑”及村“两委”成员交叉任职,探索从机关干部下派村干部。目前,全市122个村(社区)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5.2岁,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13%,致富带头人占60%,10个村实现“一肩挑”,有26名机关干部下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或副书记,优化了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。以服务为导向,干事有压力。建立村级党组织书记“双诺双述”制度,每半年进行一次,增强其“一岗双责”意识。推行村干部亮职责活动,为298名村干部制作了“党员干部职责履行提示牌”并上墙,便于广大群众对干部履职进行监督,增强其村干部责任意识。如长沙镇对述职评议满意度达不到80%的2名村干部进行诫勉谈话。建立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,对村两委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经济责任每年审计一次,离任或发现问题及时审计,审计制度实施以来,各乡镇办共审计村干部240余人,对审计有经济问题的7名村干部依法进行了处理。以激励为导向,干事有动力。定期评比优秀村干部,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专题采访,挖掘典型事迹,在“赤水电视台”、“赤水通讯”和“赤水党建网”等媒体上宣传报道,营造学先进、塑典型的良好氛围。长期镇对优秀村干部,拍摄制作先进典型专题片,并制作光盘100余张分发到各村党支部、村民小组学习。葫市镇村干部以“走百家门、访百家情、解百家难”为活动目标,实行工作岗位动态管理、工作承诺和诫免谈话,充分调动村干部思发展、谋发展的工作主动性,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10余起。

  项目强村,钱让群众赚。以“支部+公司+农户”为载体,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创办经济实体或支部与公司开展“双培双带”活动,使村党支部兼有经济服务、农产品批购、劳务输出联络和原料加工等多种功能,全市有22个村实行“支部+公司+农户”发展模式,如两河口乡党支部创建科惠有限公司,吸收52户竹农入股和联营,经营竹林面积130余亩,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。。以“支部+基地+大户”为载体,围绕支柱产业,精心挑选并培植了林下乌骨鸡养殖、獭兔养殖、有机蔬菜等25个发展前景好、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基地,基地与产业大户联姻,为大户提供产、供、销一条龙服务。白云乡田渡村努力打造乌骨鸡养殖、肉鸭养殖、水塘养鱼为一体的生态养殖基地,辐射农户50户214人,可年出栏乌骨鸡1.5万羽以上,人均增收300元以上。以“支部+远教+协会”为载体。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同专业协会在资金、技术、信息、市场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,实现支部与协会的有机融合,实行远教与协会优势互补、共建共享。仅旺隆镇就有8个村建立专业协会,利用远教资源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20余场次,获取和发布市场信息180余条,发展会员1200多名,该镇石斛协会邀请市石斛办专家到站点授课,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到会员家中现场指导,使协会会员很快掌握了石斛的栽培、管理、采摘技术。以“支部+合作社”为载体,在全市40多个竹业、石斛、旅游服务等合作社中建立党组织,推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触角延伸到产业“链条”的各个环节,实现党建与经济“双赢”。两河口乡依托“支部+竹业合作社”,竹农均收达8000元以上。“项目强村”的实施,各村从种养殖、生态农业、旅游服务等方面申报项目231个,立项38个,补助项目党建扶助经费117000元,为集体经济创收30余万元,带动1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多元。

2019年11月14日 16:21
浏览量:0
收藏